歲末臘月,走進景東彝族自治縣鄉村農舍,一幅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畫卷奔入眼底:一棟棟圈舍干凈敞亮,牛兒悠閑地吃草,成群的雞兒在“小院”內歡快啄食……景東縣按照“增加總量、提高質量、突出特色、擇優發展”的方針,在確保生豬生產穩步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種草養畜步伐,發展循環經濟,為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策保障奏響“發展曲”
思路決定出路,政策催生發展。景東縣先后制定了《景東彝族自治縣無量山烏骨雞產業發展意見》《景東彝族自治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活動方案》《加快推進景東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實施意見》《景東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景東彝族自治縣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0)》,對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基礎設施建設、飼草料基地建設、種畜引進、青貯池修建、專業合作組織組建、退耕還草等分類給予用地、資金等優惠扶持,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發展畜牧產業的積極性,形成了“政府重視,干部關注、群眾發展”的良好局面,持續健康發展的畜牧業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2019年,全縣畜牧業收入15.47億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6億元。生豬存欄41.8萬頭,出欄37.3萬頭,帶動貧困戶11883戶;肉牛存欄12.6萬頭,出欄4.8萬頭,帶動貧困戶7469戶;肉羊存欄17萬只,出欄8.75萬只,帶動貧困戶1705戶;家禽存欄272萬羽,出欄337萬羽,帶動貧困戶15262戶。
曼等鄉轄9個村130個村民小組。2019年,全鄉糧食總產量12760噸;生豬存欄22445頭,出欄25113頭;牛存欄8722頭,出欄2428頭;全鄉人工種植草地19281畝,畜牧業收入突破1.2億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0.16%。
龍街鄉邦慶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455戶農戶,其中,貧困戶有119戶,家家戶戶發展養殖業。2019年,56戶貧困戶養牛105頭;88戶貧困戶養豬423頭; 110戶貧困戶養羊103只;101戶貧困戶養雞2147只。全村畜牧業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6.5%,全村108戶貧困戶,已脫貧的74戶靠養殖業走上了致富之路。被龍街鄉人民政府評為光榮脫貧戶的邦慶村白水箐小組村民李強視力殘疾,但身殘志堅,他說:“我脫貧,我光榮。2015年我獲得產業扶貧資金5000元后,申請小額貸款兩萬元,積極發展養牛業,當年順利脫貧。2019年飼養本地黃牛10頭,出售8頭,加上賣豬賣雞,養殖純收入17550元?!?/p>
科學養殖伴奏“奮進曲”
借力優勢謀發展,科學養殖促增收。景東縣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生態優勢,發展畜牧養殖特色產業,使之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同時,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推行舍飼圈養,不斷加強畜牧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標準化生產、規?;洜I,推動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轉變。
截至目前,全縣建成無量山烏骨雞保種場1個、烏骨雞擴繁場2個、標準化蛋雞場2個、存欄1000羽以上烏骨雞規模場8個;存欄100只以上黑山羊規模場12個;存欄50頭以上養牛場16個;存欄10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15個。55個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了“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其中,1個蛋雞場被授予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場。建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13個,建設科技示范戶400戶,牲畜死亡率降低3個百分點,出欄率提高1.2個百分點。
依托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生態獎補等惠農政策,積極引導農戶種草養畜,推進草地畜牧業建設,轉變生產方式,促進畜牧業轉型提質增效。
曼等鄉花地村欄桿箐小組養牛大戶魯光瓊談及養牛經驗時激動不已:“我家有3口人,2009年兒子大學畢業后考到我們村當大學生村官,看到村里的草地資源豐富,就動員我們養牛。2014年,兒子回家種了60畝草,2015年開始養了20頭牛。剛開始不懂技術也不懂管理,牛廄也是老式牛廄,養的本地小黃牛長得慢,個頭小,賣不起價錢。2016年,國家實施退耕還草項目,我租地104畝,全部種上優質牧草,年底參加了鄉上組織的科學養殖技術培訓班后,掌握了一些技術。在兒子的幫助下,2017年開始更換牛種,逐步淘汰本地牛,引進雜交牛,2018年賣了36頭牛,收入18萬元;2019年賣了23頭,收入25萬元?,F在我養的牛全都是好品種?!彼钢活^剛3個月大的牛犢說,這頭小牛市場價可賣到9000多元,1歲以上的牛能賣到上萬元。草長鶯飛,牛肥人笑,魯光瓊的牛場越來越景氣。魯光瓊現已注冊成立了盛康牧業有限公司,牛場存欄牛48頭,牛廄面積1400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100多萬元。公司每年長期用工2人、聘請臨時工1300人次,支付農民務工收入20萬元;對當地有種草能力的農戶,給予草種扶持,牧草成熟后按市場價回收。2019年,魯光瓊與曼等鄉3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了養牛利益聯結協議;56戶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戶均入股4000元,公司給予分紅2.8萬元;有6個村委會共入股34萬元,每個村每年獲得紅利4000元,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疫病防控演奏“穩定曲”
如何減少養殖業風險?堅持防重于治是根本。景東縣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本著“政府部門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行政一把手負總責”的原則,全面實施“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進”的防疫模式,每年縣委、縣政府與各鄉(鎮)簽訂動物防疫責任書,并制定下發了《景東縣動物防疫實施方案》,確保防疫工作順利開展。
以冷鏈免疫體系建設為突破。完善縣、鄉、村三級冷鏈體系,縣級建設了冷藏冷凍庫1個;13個鄉(鎮)配備了電腦、冰柜、冷藏箱等免疫設施設備;村級防疫員配備了免疫箱、防疫器械等。
以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為基礎,投入64萬元開展全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工作,對縣級獸醫實驗室改造升級,補充添置了監測儀器設備8臺套。2017年5月,云南省農業廳為景東縣獸醫實驗室頒發了《獸醫實驗室考核合格證》,成為通過省級資質認證的縣級獸醫實驗室。
以控制凈化重大動物疫病為目標,強化免疫操作和應急防控技術培訓,2019年,共舉辦村級防疫員技能培訓30期,受訓人員750人次。每年爭取縣級財政資金52萬元,實施重大動物疫病的強制免費防疫,強制免疫應免畜禽免疫密度達100%,全縣沒有發生重大動物疫情。
以全面打贏非洲豬瘟防控攻堅戰為重點,自2018年8月初,我國發現首例非洲豬瘟以來,面對異常嚴峻防控形勢,景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嚴格按照省、市非洲豬瘟防控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全面進入戰時狀態,組織相關部門強力實施“強化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嚴密監測排查、強化疫情報告,健全監管機制、嚴控生豬調運,完善應急管理、保障產品供應,加強技術培訓、科學宣傳引導”等措施,扎實開展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到目前為止,景東縣尚未發生非洲豬瘟疫情。
依法監管鳴響“安全曲”
景東縣認真貫徹依法治牧方略,從完善監管執法體系入手,加強監管隊伍效能建設,組建了縣級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開展各類法律法規學習培訓。
切實落實管理對象主體責任、執法人員監管責任機制。對各個環節的管理對象實施備案管理,建立了權力責任、管理對象等清單。重點部位落實一對一監管責任措施,強化養殖場、屠宰場檢疫工作,確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對全縣4個定點屠宰場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檢查進出臺賬、消毒記錄、無害化處理情況,兩證、兩章、報告及屠宰規程等,加強對屠宰場“清洗、消毒”滅源工作的監管,督促指導“清洗、消毒”措施落地見效,降低疫情發生和傳播風險,鞏固和擴大防控工作成效,明確主要任務和工作要求,建立清洗、消毒操作技術規程,強化工作條件保障。
農業主管部門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2019年共查處違法調運生豬案件4起,沒有發生肉類食品安全事件,拉動了畜產品內需消費,促進了產業發展。
創新機制唱響“競發曲”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為充分發揮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景東縣積極推進企農對接扶貧措施落實,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扶持、激勵機制等方式培育壯大帶貧新型經營主體。全縣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家庭農場4個。
通過“黨支部(三農服務部)+企業+農戶”等合作方式,有組織有規模帶動貧困戶發展養殖業,促進貧困戶農產品順產順銷。全縣6068戶養豬貧困戶與85個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3288戶養牛貧困戶與68個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1345戶養雞貧困戶與38個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433戶養羊貧困戶與45個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有產業發展條件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聯結全覆蓋。
通過“科技扶貧”模式,促進畜牧產業發展。2013年,景東縣成立烏骨雞產業辦公室,聘請浙大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教授尹兆正為首席專家,為景東縣烏骨雞產業發展規劃理清思路。尹兆正圍繞景東縣烏骨雞遺傳資源保護、品種選育、雞苗孵化、養殖標準制定、生態莊園建設等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探索出了“種雞培育—集中育雛—生態放養”新模式,產蛋率、受精率、產肉率、抗病率等指標全面提升,全縣從過去七成以上雞苗靠外來供應,到如今60%實現了本地供應,加快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進程,推動了景東縣經濟社會發展。2019年,景東縣烏骨雞出欄458萬只,實現產值3.66億元,幫助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5萬戶,帶動脫貧人口4.8萬人。在烏骨雞產業提質增效的基礎上,浙江大學幫助推動“無量烏鳳”“無量錦鳳”品牌化運行,使景東縣烏骨雞“變身”金鳳凰,其產品遠銷緬甸,實現品牌溢價,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通過“消費扶貧”模式,搭建浙江大學教職工福利消費平臺。在浙江大學校園設立景東專柜,銷售景東農特產品;2019年,景東雙福農牧食品公司與浙江大學后勤集團簽訂150萬元凍肉合同,景東東坡肉、景東獅子頭已成學校食堂“網紅菜”;與云集集團、拼多多、建設銀行善融商城、農業銀行扶貧商城等電商平臺合作,拓寬銷售渠道,讓更多的景東優質農產品走進浙大,走向江浙滬市場,帶動景東縣畜牧產業發展,增加貧困群眾收入;2019年9月至12月,景東縣寶豐生態農特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向山西、陜西、四川、重慶、河南等地外調白條豬肉2190.4噸、動物內臟42噸。
精準施策奏響“致富曲”
發展壯大畜牧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脫貧的重要途徑。景東縣委、縣政府立足“精準”二字,咬定脫貧目標,以促進產業發展作為扶貧攻堅的基石,堅持資金扶持和扶智相結合。2014年至2019年,累計投入畜牧產業發展資金9029.41萬元,其中,國家和省市資金6300萬元,縣財政通過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和以獎代補等形式實施的補助達43萬元,群眾自籌資金286.41萬元。
錦屏鎮新民村平掌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昌對自家的發展變化如數家珍:“我家2013年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家里很窮,無資金也無技術,到信用社貸款10萬元去賓川買了10頭雜交母豬和2頭種公豬,修建100平方米豬圈,自己買書學養豬技術,同時,賓川種豬場的技術員也到家里親自指導,2014年出欄肥豬130頭,賣豬純收入6萬元,當年順利脫貧。2015年到2016年出欄肥豬412頭,純收入20多萬元。2018年獲得產業扶貧資金5000元、小額貼息貸款5萬元?,F在我的豬場存欄豬800多頭,一家3口以養豬為業,今年的豬價趕上了歷史最高,出欄肥豬450頭,純收入40多萬元?!比缃竦睦畈?,擁有固定資產130多萬元,豬舍面積1500平方米,并與金玉生豬養殖合作社簽訂了利益聯結協議,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養豬50戶,存欄500多頭,為他們提供養豬技術。
林街鄉萬龍村下園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金強,通過產業扶貧項目和小額貼息貸款發展豬產業,2019年飼養生豬140頭,出欄肥豬105頭,收入21萬元,純收入9萬元,全家人均養豬收入2.25萬元。像李昌、李金強這樣,全縣依靠發展畜禽養殖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道路的貧困戶數不勝數。
2019年,通過多渠道精準扶貧措施,全縣貧困戶發展畜禽養殖533669頭/羽,戶均發展畜禽養殖28頭/羽,人均發展畜禽養殖8頭/羽;貧困戶養殖產業產值增加4638.96萬元,戶均增收2466元,人均增收700元,實現脫貧人數50000余人。畜牧業已成為景東縣農村經濟支柱產業,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役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豬歡羊跳畜滿圈,山歡水笑牧歌起。景東縣聚力集智,用精準扶“智”之方、操依法治牧之劍,繪就了畜牧業發展的嶄新藍圖,“牧”路洞開、“畜”勢競發,在實現牧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道路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研究草料供給舉措
△牧草長勢喜人
△草料加工
△散養優質品種牛羊